top of page

《天使的声音》阅读理解

《天使的声音》

 

① 当我第一次教女儿使用“谢谢”这个词的时候,她好奇地问我:“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这是一种礼节。”“什么是礼节?”“礼节就是各种惯用形式。”我用字典上的解释来敷衍她,然后很快岔开了话题。“大人们的事情,我老是想不明白。”女儿叹了口气,没有再问下去。不过,从那以后,她还是很乖地在各种场合说着“谢谢”。    

② 一天下午,过马路的时候,她突然问:“是不是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应该说声‘谢谢’?”“那当然!”,穿过斑马线,她拉住我的手,让我在路边站住,问道:“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谢谢警察叔叔为我们指挥交通?”“是的。”“可是,他每天指挥这么多人,为什么却没有一个人去谢谢他呢?”“因为没有人认为有这个必要。”我真想这么说,然而想了想,还是笑到:“因为他要工作,要是每个人都跑去谢他,他还怎么工作呢?”“可是,好多天好多天,我都没有看见一个人去谢谢他呀!”女儿郑重地说。“妈妈,我想谢谢他。”“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去谢他。”我小心地斟酌词语,“要是这么说,我们要感谢的人就太多了。纺织工人为我们织衣料,我们应当感谢;老师教我们知识,我们也应当感谢;医生为我们看病,我们也要感谢。这一辈子要谢的人,谢都谢不完了。”我又好笑,又担心,又充满了不耐烦,可是我又能怎么跟她讲,告诉她“这是个功利世界,你谁都没有必要去感谢”,我不能。  

 

③ “妈妈,其实我一直想谢谢您。”女儿突然说。望着她小小的面容,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对“谢谢”这个词的理解和使用一向是多么呆板和可笑。多少年了,我已经不懂得“感谢”的核心意义了。我所谓的感谢不过是一个单纯的社交词语。它是一蓬覆盖在实惠和利益上的轻飘的茅草,微风一吹,就会全裸出冰冷的钢筋骨架。 

  

④ 谢谢,为什么要感谢?你为我做了什么呢?你给我多少好处?你能帮我什么忙?你为了我,还是为了你自己?紧张而繁华的生活渐渐让我们淡漠了一切、怀疑一切、利用一切、也玷污了一切。我们不知感恩,没有激情,机械地随波逐流。我们常常感叹找不到真实的东西,却不明白是我们心中的噪音,掩盖了耳边天使的歌声。  

 

⑤ “妈妈,我可以向他说声谢谢吗?”女儿又问,“可以,不过要等他换过岗。”我认真地答应她,她高兴地点了点头。    

⑥ 我们站在路边的柳树下等了半个小时,那位警察终于下岗了,我领着女儿走到他的面前。“什么事?”他问。““我要谢谢你,你指挥交通太辛苦了。”女儿说。警察愣愣地看着我们。许久,他“噢”了一声,笑道:“你看,你看,这有什么,这有什么,天天这样的,天天这样的。”    

 

⑦ 我们默默地走在街上,我忍不住对女儿说:“妈妈也想谢谢你。”“为什么?”“不为什么也可以谢的。”我说。    

⑧ 是的,不为什么也可以感谢的。或着说为了爱,为了感觉,为了彼此存在的需要,为了一些简单而朴素的事情,甚至仅仅为了活着本身,我们就可以有无数感谢的理由。而我之所以感谢女儿,也许仅仅是因为她的话语,像是出自天使的声音。

 

第一部分:【文章解析】

 

这是一篇叙事记叙文。出现的人物是“我”和“女儿”,还有一位“交通警察”。

题目是《天使的声音》,通读文章之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这里“天使的声音”,就是以“女儿”为代表的“孩子们内心毫无功利的真诚的声音”。

“我”作为成年人代表,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贯穿文章,以此衬托凸显出孩童“天使的声音”的意义、价值和感动。 

 

文章第一段:

Screenshot 2019-09-10 at 3.01.10 PM.png
0.jpg

对于“感谢”这个词,这种行为,“我”最初的态度是“敷衍”,并且按照字典的书面解释告诉女儿”谢谢“只是一种”惯用形式“。这几个词语与后面的“冰冷的钢筋骨架”相照应,也正是“成年人世界”的行事准则。

对此,女儿“叹了口气”,很显然,她并没有从这个“大人们的官方解释”中理解“谢谢”的意思。她从自己的感知出发,“还是很乖地在各种场合说着‘谢谢’”。

 

 

第二段

 

我们先来看第二段的上半部分:

1.jpg

女儿的问题中的关键短语:“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是理解女儿内心的钥匙。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谢谢”是对所有人的,没有亲疏距离,也没有利益关系,与下文的成年人世界里的“实惠和利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女儿的疑问,“我”的反应很迅速:“没有这个必要”,这种想法几乎是“条件反射”。

 

有一处细节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我真想这么说,然而想了想,还是笑道......”

“我”为什么在即将脱口而出时“戛然而止”?还是很耐心地给女儿解释呢?

【稍后分析】

 

显然,”我“的耐心解释并没有得到女儿的认同,这时女儿决定谢谢这位连续好几天为大家服务却始终没有得到感谢的警察叔叔。而且,这里出现的体现女儿态度的词语是:“郑重”即“严肃认真”。

 

女儿这时不再是原来“好奇”之后的“乖宝宝”了,她“观察”“思考”继而准备对“为大家指挥交通的警察”“表达自己的感谢”。

 

第二段下半部分:

2.jpg

面对女儿的“郑重”,显然“我”还是要劝说的。

这里出现了一个词语“小心地斟酌”。

接下来的一组排比就很有“画面感”:

一位“苦口婆心”的母亲劝说“一意孤行”的女儿。

 

为什么特别强调“小心斟酌”?这里我们再看前面提到的:

“我真想这么说,然而想了想,还是笑道”......“我”为什么在即将脱口而出时“戛然而止”?

 

这两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懂得呵护孩子善良纯真内心的慈母”。

即便知道、熟悉并且习惯了成年人的处世法则,却依然不想也不愿意让幼小的孩子去触碰。正是这份对女儿浓浓的爱和呵护,“我”才会愿意去理解女儿,进而做出改变。

 

所以:

即使“我”听了女儿的话觉得“好笑”、“担心”、又“不耐烦”

即使“我”很清楚成年人的世界“是个功利的世界,你谁都没必要去感谢。

“我”也不能告诉女儿这些。

 

 

第三段:

3.jpg

女儿的一句话让“我”的“成年人法则”瞬间坍塌。

“女儿为什么要谢谢我?作为母亲,我为她做了什么?会给她什么好处?多少好处?能帮助女儿什么?她谢谢我,是为了她自己?还是为了我这个母亲?”

 

这里出现的关键词语“呆板和可笑”,既是指成年人对“谢谢”这个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又何尝不是成年人自我行为意识的解读呢?

 

到底为什么“呆板”,“可笑”在哪里?

文章用一个比喻句形象地说明了成年人丛林法则的脆弱。

 

“它是一蓬覆盖在实惠和利益上的轻飘的茅草,微风一吹,就会全裸出冰冷的钢筋骨架。” 

 

这话把一颗真诚的心(感谢)比作“茅草”,把成年人的功利冷漠比作“钢筋骨架”,说明成年人不是出于感恩和爱,而是出于实惠和利益去理解使用“谢谢”,一旦没有实在的功利需要,内心就冷漠起来。

 

 

第四段:

4.jpg

在一连串的自我怀疑之后,“我”开始对对成年人理解的“谢谢”进行剖析:

淡漠、怀疑、利用、玷污

不知感恩、没有激情、机械地随波逐流

 

这些词语与上文的“实惠和利益”“功利世界”相照应,当“感谢”披上“功利”的躯壳,完全为了“实惠和利益”,形成包裹在我们内心之外的聒噪的噪音,成年人的世界变得虚伪而且冷漠。

 

这里第一次出现“天使的声音”。

“天使的声音”正是与成年人的虚伪、冷漠、功利形成对照的孩子们“毫无功利的真诚的内心的声音”。

 

 

第五段和第六段:

5.jpg

文章写到这里,面对女儿“我可以向他说声谢谢吗?”的请求,“我”不再“敷衍”、觉得“好笑”、“不耐烦”,而是“认真地答应”。

并且陪着女儿“站在柳树下等了半个小时”。

 

这里还有一处小细节:

当我们对那位警察说谢谢之后,警察“愣愣地看着我们”,“许久”,“噢”了一声,“这有什么,这有什么,天天这样的,天天这样的。”

 

警察的神态和语言描写,形象地显示了他内心的诧异、疑惑和不知所措等复杂的心理。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被“谢谢”。

为什么要感谢自己呢?

这种心情大概与第四段“我”听到女儿对自己的感谢之后的心态差不多吧。

为什么相似呢?

因为成年人的世界里,“法则”总是相似的,对“感谢”的理解也应该是相似的。

 

当然,警察最后的“语无伦次”也体现了他在第一次被“感谢”之后的激动和喜悦,或者这次小小的“感谢”也可以像“我”一样被唤醒吧。

 

 

第七段和第八段:

6.jpg

“我”的转变并不止于“我”认真地答应女儿,陪她一起向警察说谢谢。

这里再次出现“我”态度变化的词语“忍不住”。

 

“我”不再“被动”地去理解女儿,而是“主动”的向女儿说“谢谢”,原因是“不为什么也可以感谢的”。这里“感谢”完全出自于内心。

“我”对于“感谢”的理解冲破了曾经的“躯壳”,终于“听到了内心真实的声音”。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题目】

 

Q1、“我”第一次教女儿使用“谢谢”这个词的时候,用字典上的解释来敷衍她;女儿要向警察叔叔说声“谢谢”的时候,“我”却认真地答应了她。“我”的态度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大?

7.jpg

Q2、“它是一蓬覆盖在实惠和利益上的轻飘的茅草,微风一吹,就会全裸出冰冷的钢筋骨架。”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8.jpg

Q3、结合上下文,说明以下两句话的意思。

9.jpg

Q4、在文中第七段,作者为什么要感谢女儿? 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10.jpg

Q5、你是否赞同作者所领悟到的“不为什么也可以感谢的”?试结合文章内容或个人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11.jpg

【可以结合文章内容,也可以结合个人经历。略】

 

 

以上。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