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聊聊读书与思考

智者之所以成为智者,是因为他们有我们所无法企及的思想,以及洞察一切的眼睛。

不是每一个人生而为智者,但学会思考,应该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历练。

 

 

思考,好像是个很宽泛且空洞的词儿,那就聊聊读书吧。

0.jpg
Screenshot 2019-09-10 at 3.01.10 PM.png

很多时候,一些妈妈会抱怨孩子不喜欢读书,也有些妈妈说,自己的孩子也在读书呀,为什么语文的成绩并不理想,作文还是不会写呢?

1.jpg

“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于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叔本华

 

叔本华阐述的应该不是“不要读书的问题”,而是“如何读书的问题”。

初为人母,母子(女)的阅读时间必不可少。

讲故事的时候,一些妈妈会给孩子一些“留白”,和孩子一起来重新架构故事的结尾。留多一点点空间给孩子。

因为阅读,不仅仅是读,更是把所阅读的文字,内化成自己所得。

而内化的过程最需要的就是——思考。

 

当思考的习惯逐渐养成,“阅读”便由“量变”转化成“质变”。

忽然想起前两天跟朋友聊起的一句话:

2.jpg

这是茨威格的一句话:“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玛丽·安托瓦内特原是奥地利公主,14岁的时候就成为法国的王太子妃,18岁成为法国王后,母仪法兰西,丈夫很爱她,由着她的性子建宫殿,办宴会,夜夜笙歌,以至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亲哥哥从奥地利专程来法国规劝自己的亲妹妹,请求她,对她说你现在是法兰西王后,你能不能每天读一小时书,这并不难。

 

玛丽对哥哥说:我不喜欢读书,我喜欢享受生活。20年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上了断头台,被称为断头王后。

 

茨威格给她写的传记中,提到她早年的奢侈生活,无比感慨,说: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大概的意思是说,不要觉得自己可以轻易取得什么,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需要你付出努力和代价的,就算你能轻易得取得什么生活中的馈赠,最终也要付出代价。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警戒别人不要贪婪,不要妄图不劳而获的意思,也有规劝人们不要恣意挥霍,觉得天上会掉馅饼,还是要踏踏实实付出,认认真真生活,否则,都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

 

如果这些句子在茨威格的文章里以极其丰富的内容诠释出来,或许就失去了故事所带给读者的震撼力。为什么?

因为缺失了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

 

跟朋友聊天时,说起这句话。

 

对这句话还有另外的理解,那就是,既然每一个礼物都暗中标好了价格,在我们未知礼物价格的时候,凭着努力“储蓄实力”,这样,我们在得到礼物的时候,既是“恩赐”,也是“收获”。

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机会永远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如果问现在的中学生,对莎士比亚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的看法,他们或许会很疑惑两个人当初的选择。

如果在他们读过《撒哈拉的故事》之后,跟他们分享文学评论界对三毛和荷西跨越种族和地域的爱情,还有三毛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平等、博爱的评价,或许他们会困惑。

3.jpg

不盲从已有的评价,而是从自我认知出发,基于对小说文本的阅读与理解而产生的“心得”,就是思考。

 

接下来如果继续跟孩子们深入探讨故事,让孩子用发散式的想法去归类,比较,从故事情节拓展到实际生活,然后可以让孩子尝试问类似的问题。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支持观点的证据,也在阐述自己感受的同时,对故事的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认知。

 

无论怎么样的理解,只要是基于对故事深入阅读,即读者在与作者沟通过程中碰撞出思考的火花。那么这些“火花”就是帮助读者将作者的文字内化为自己的“所得”,从而完成从作品的“旁观者”到“亲历者”的质变。

4.jpg

2019年IB中文高考的一道题目是:利用你所读过的两部作品,来论述它们的完结/结尾是否恰当。

 

这道题目的设计者就是以题目的方式启迪考生,阅读不止于分析小说的篇章结构,情节主题,人物性格,更重要的是思考之后的“再创造”,即读者个体阅读之后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判断、质疑和创新。

 

对考生而言,可以认为故事的结尾是恰当的,为什么?

从人物性格的形成,时代背景的局限,情节发展的设置,以及人物内心的变化等等展开分析,从思维逻辑的角度推论故事发展的可行性,进而论证结尾的恰当。

反之亦然。

 

这种考场论文的功力不仅建立在对应试技巧的把握上,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两部作品深入理解,并内化成自己对文本的“亲历感受”。有了“设身处地”代入感,无论题目类型如何变化,都可以游刃有余,对答自如。

 

当然,还有普通文本的阅读。有些学生会很困惑,同样的老师讲解同样的阅读技巧,为什么其他同学比我的阅读速度和准确度都好很多?

 

因为思考。带着思考的习惯阅读,往往比纯粹的阅读要更容易走进文本。

思考的深度取决于阅读的深度。

5.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