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论语. 雍也》

 

意思就是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这里谈到的就是学习的三层境界:

知、好、乐。

求取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

境界,则是乐。

 

因何而好,为何而好,因何而乐,为何而乐。

0.jpg
Screenshot 2019-09-10 at 3.01.10 PM.png

既然探讨到了学习知识与“乐”的关系,就不得不提到快乐教育的话题。

 

快乐教育的理念最早由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他在著作《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写道:“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对快乐的定义,决定了对这句话的解读。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用刻意教育,不被束缚,就是快乐。

还是,

孩子通过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历炼,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才是真正的快乐。

 

显而易见,是后者。因为“碎片化”的浅表快乐只是镜花水月,不受约束随意而为的所谓快乐是很难持久的。

 

每个孩子的身体里,与生俱来都带着强烈的求知本能,以及战胜困难的渴望。成长过程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难题,达成从未知到已知的满足感,从而获得比自由自在更高纬度的快乐,也就是自我成长的快乐。

 

因为学习和快乐不是对立的。

 

总有些家长认为,给孩子接受国外的教育是对国内应试教育的逃离,事实上无论在哪个国度的孩子,当他某一天用积极努力而形成的知识储备完成一件事情,其快乐的体验足以为他所有的努力买单。

 

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可是怎样才能喜欢学习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谁都懂。问题是怎么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呢?

 

面对浩如烟海堆积如山的资料和一年难过一年的考试,疲于应付的孩子已经焦虑爆棚了,哪里还谈得上兴趣?

 

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会对学习有那么高涨的热情?

 

因为他们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他们好学的原因是乐学。

 

为什么乐学?乐在哪里?

 

乐在自信。

 

为什么自信?

 

因为在这门功课上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

1.jpg

关于如何培养兴趣的文章已经太多太多,回归到生活,定位于我们的身边,你会发现,成绩与兴趣其实是成正比的。

当孩子的这门功课进步的时候,他对这门功课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明显。

 

自然的,当兴趣越来越浓厚的时候,“好学”延伸至“乐学”。当孩子对某一科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享受学习的过程所带来的激情,于是长时间的积极主动求知变成了自主自发的行为,其结果自然是积极的。

 

如何帮助孩子获得满足感从而树立自信心呢?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我修行的前提是“入门”。“入门”的关键是“叩门”。孩子之所以提不起精神,缺乏兴趣就在于在“门外”努力“推敲”,却始终无法打开那扇门,看不到门外的风景,渐渐对自我的努力和付出产生怀疑和挫败感,自然就容易焦虑、疲惫,甚而厌倦。

 

这时,如果有位“师傅”“指点迷津”,是否就事半功倍了呢?

 

“敲门砖”一直以来都是以“功利性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便弃之”的存在,但是,不是任何一块砖头都可以把门敲开,打造“敲门砖”需要了解门的特质,需要选料的材质,需要打磨过程中的耐心和毅力。

 

而且,制造并使用工具本身就是可以提高效率,为什么只因为它的功利性就弃之鄙之呢?况且,门若一直打不开,怎么可以领略到门外的风景和世界?又何谈“好学”与“乐学”?

 

所以,“师傅”的“引领”是很重要的,如何深入浅出的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方法技巧,引领孩子探索课程内外的深度和广度,指导孩子在打磨“敲门砖”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分析判断的能力,需要老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把握,也需要家长的陪伴鼓励和支持。或许在孩子打磨“敲门砖”的过程中,因着他对“敲门”的兴趣,不叩柴扉,门自然开。

 

通向成功的曲径万千条,而“乐学”,即找到生命为之律动的所在,享受它,持之以恒,达到卓越。那么,成功只是附属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