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名校之斯坦福大学
前段时间看了《院校面面观》视频里“对话名校招生官”,现将视频对话客观整理。在“品致视界”里陆续展现。
Q:国际学生需要成为创新的人才取得成功,你能阐述一下这是什么意思吗?
R:好的,有一种观点认为亚洲学生很擅长模仿,你告诉他们做什么,他们会很投机地去做。我认为学生们要想出众,他们就要超越这种偏见,大部分偏见其实是不存在的,然而典型的美国大学和管理者们就是这么看待国际学生的。
所以国际学生要证明他们是创新性人才。有人开发APP,有人有不错的想法,有人想要摆脱偏见发挥自己的个性。
如果你仔细研究典型的美国大学就会发现,他们对国际学生忧虑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他们是否具备足够的英语语言能力,能够完成本科阶段要求的阅读和写作任务;
另一方面,他们能否高效地团队协作,而且还要能理解团队的运行机制,这样子在他们自己担任领导的时候,能够舒服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指挥其他团队成员做事。
因为如果他们不具备这两项能力的话,就不能适应大学组织课堂的方式。这是个大问题。
所以,学生要能够展示出自己知道怎么做,最好的方式就是来到美国,修美国大学的课程并取得成功。
那些在美国寄宿学校读了四年的留学生,显然是在美国读完了高中,申请大学时,他们和典型的美国本土学生不相上下。但是来美国读高中并不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大多数学生需要找准自己的机会,然后充分利用它。
所以他们不能够只是坐在那里,被动地当学生,那样并不能使他们出众,所以他们需要的是创新的机会,这就是我为什么认为那些创业项目,包含设计思维的项目,有实习机会,学徒机会的项目,那些能够让学生走出传统课堂,像现代职场人一样团队协作的项目,对学生来说,才是真正具备很高价值的。
Q:很好的建议,我在工作中也发现了这点,我认为学生们之所以经常面临文化适应的挑战,是因为他们太过习惯于接收信息,完成作业,而不是塑造自己的经历,所以我觉得你的意见很好,学生们不管是寻找加入大学预科的项目还是研究APP都很受用。你能不能再举例说明一下学生们做哪些事情会让你觉得他很出众?
R:好的。有很多例子。
在举例之前我想说明的是,我要说的不仅仅是国际学生的问题,美国本土学生也有这样的问题,但是大部分美国学生都克服了这一障碍,所以人们就不觉得这是美国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是把它当作国际学生的问题。
我想强调的是,这些问题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至于那些让学生出众的事情,我们并不期待来自中国的学生,辍学然后搭便车周游世界一年,或者某个学生做出通常西方家境较好的学生才做出的疯狂的事情,其实这样也会让学生显得出众。
那些说发现自己需要在家里附近的社区工作一段时间,进而发现这样的经历对于理解所在社区的经济状况很有意义,这也是为什么他想要进入大学学习,这些机会让学生展示所有事情发生的时候,他们需要站出来照顾家庭生存,这些并不包括创建APP,做一些特别的举动。这些都是平凡普通的经历,很多学生都可以有,但是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是向招生官展示他们本质的好机会,这样学生更容易持续不断地追求学业,参加考试并最终进入大学就容易了。
但是那些能够展示自己直面过人生的艰难,暂时放下学习去照顾家人,然后返回学校并能够取得成功,这样的学生是大学乐于录取的,因为如果他们在学业上面临相似的困难,他们也会轻易克服。
而这一点,父母们通常无法理解,目的并不在于进入大学,而在于取得学业上的成功。毕业之后在职场和人生也同样成功。
大学只是第一站,父母容易把孩子当作温室里的花朵,温室之花虽然美丽,但无法经历严寒天气,现在你把孩子送入大学读书,路途不平坦颠簸了一下,孩子就手足无措了,大学对这样的人屡见不鲜,所以他们在做出招生选择的时候,会寻找那些经历过苦难并且展示出坚韧能力的人,那些人生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应该拥抱困难,在申请时谈及它们。
在照顾家人,在家族企业里面工作,和来美国参加暑期项目的学生比起来,待在家里把家人照顾得很好的学生,在申请时将自己的故事写出来,陈述自己所作所为并从这样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的学生,比来美国游学参加了两周学习的学生更受美国大学的欢迎。